在參加本次的財經公民記者培訓以後,對於ECFA簽署與否有更進一步的了解。在正反兩方的激烈辯論下,有了一些共識:不論是正方或是反方,基本上都贊同台灣是應該要加強對外的經貿關係。但是,條條大路通羅馬。方向是相同的,路卻可以有分歧。是否要以ECFA之形式,以及就算簽ECFA是否要如此急迫,有許多爭議可存在。
ECFA簽署與否,我並沒有太多預設。基於一切的因素存在太多不確定性及資訊不對等,我們不可能、也沒有必要以管窺天,認為中國一定會「不惜任何代價」併吞台灣,絕對不能和中國打交道。即使他們願意付龐大的代價,簽了ECFA,也未必就做得到,實在不必太悲觀。另一方面,就算不簽ECFA,中國仍有對台灣進行經濟戰略的手段可行,並不能一言以蔽之。
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兩個問題:一、我們簽署ECFA後,能否順利和其他國家簽FTA?若不行,會變什麼情況?二、不簽的話,我們的經濟下一步該怎麼做?或維持現狀?
我認為在這個時機點簽署ECFA,乃是出於對台灣近年來成長速度的減緩,感到憂心。台灣企業面對中國廉價的勞工、迅速的建設,垂涎已久。而台灣一味的封鎖,絕對不是辦法,長期以來其實擋不住。面對中國崛起,我們已錯失領先布局的機會。因此我們對於ECFA既期待,又怕受傷害。
欲減低傷害的做法,如ECFA退場機制、利用國際關係牽制中國、兩岸利害關係共同化、台灣自身抵抗力等等,都是可能的解決之道。對產業的衝擊面,其實透過稅收,做好輔導轉型與社會福利制度,可以解決。
至於ECFA對台灣的利益有多大?增加台灣投資、提高工資率(PS:經濟學的要素所得均等理論乃長期而論,這個長期可能是幾百年後;我認為至少近幾十年內,國內投資增加,增加勞動邊際產出,即等於工資率)
最後,簽署ECFA對台灣可能是危機、可能是轉機。冒這個險值不值得,不能驟下結論,但非常重要的是,必須要先讓關心的人了解和討論,才不會在做了結論以後,有所遺憾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