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來在台灣社會吵得沸沸揚揚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FA),許多人仍不清楚其內涵,並且青年人普遍冷漠對待,且在馬政府拒絕提供早收清單後,以及相關配套措施不明朗的狀況,逐漸引發反對聲浪。
不可否認,一個政策的推行,必然很難有利於每個人,能做的是盡可能尋求社會最大利益,ECFA的簽署與否也是如此。簡言之,兩岸簽署ECFA的主要內涵,是降低關稅及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,讓兩岸經貿往來更順暢,讓台商權益得到更多的保障,尤其是石化、紡織、塑膠、機械、鋼鐵、汽車等主要出口大陸的產業,這是支持ECFA的論點,他們希望促進台灣經濟發展,提高就業率,使台灣不被國際邊緣化。反觀,反對簽署ECFA的理由,則是直接衝擊台灣傳統產業,如毛巾、陶瓷、木材、餅乾等弱勢產業,因此希望政府能更妥善評估,並詳細列出產業輔導項目,以及簽訂ECFA後,十年內必須開放八至九成,到時該如何因應等這些問題。正反兩方因價值判斷之差異,展開激烈討論,若以個人角度而言,考量現實未來就業問題,和總體經濟效益,我贊成簽署ECFA;若以社會關懷為出發,也憂心匆促簽署ECFA,直接衝擊的傳統產業,將擴大社會貧富差距(即財富重分配的問題),使弱勢族群被邊緣化。
整體而言,台灣特有的政治生態,不是所謂的左派和右派,而是泛濫和泛綠,在政策的推行上經常是「不擇手段反對對方」,這也使得ECFA從公共議題轉變成政治議題,對於整體社會利益而言相當不利。在許多新聞談話節目裡,ECFA議題近日來也經常是討論的重點,但Call in節目縱使提供民眾發聲的管道,以及各界權威的發聲平台,且在三十秒的限制下根本沒有所謂的討論,經常流於情緒性的發言,而所謂的權威人士也不過是兩黨的發言人,對話經常流於形式,甚至沒有交集,最後,演變成藍綠口水戰,加上媒體商業化,以收視率為取向,常常是為作節目而作節目,未能確實扮演「社會公器」,促使台灣社會在面臨公共議題時,經常是年輕人政治冷感,中年人政治瘋狂的局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