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4月20日

ECFA是台灣生存於亞洲與世界的關鍵

政府近來推動的ECFA,在台灣內部引起了相當程度的爭議,在野黨對此相當反彈,並且不斷地將ECFA的議題,擴張到統獨(中國大陸併吞台灣)和分化情緒(欺負台灣人)等,企圖全面否決ECFA的正當性。政論節目中也提到在野黨反對ECFA的原因在於ECFA中為台灣帶來的利多將會使台灣人民廣為受益,因此會讓在野黨無法勝選重新執政。諸多類似的言論,在在都使得社會上將對ECFA的重視焦點放在政黨間的對峙、政治人物的評判之上。卻鮮少關注到會以ECFA會在國際上出現?

筆者以為,撇開政黨對峙、政治人物言行或更重一點的政治上的陰謀論等要素,單就當前國際政經發展的趨勢視之,則ECFA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。自二次戰後以及冷戰瓦解以來,世界的趨勢不僅沒有更加分立,反而是更加緊密。毗鄰的國家之間幾乎都整合成一個獨立的政治經濟體制,透過這個政治經濟體制促進彼此的經濟繁榮,以及盡可能的在這個體制內解決政治問題。易言之,冷戰後的經濟合作與安全諮商,基本上是以區域主義的方式進行。最明顯的是歐洲的歐盟;在北美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(NAFTA);在南美以巴西為首的南美國家也逐漸整合;在非洲也開始出現了「非洲聯盟」(AU)。將眼光帶回亞洲,離台灣最近的東協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產生一股政經影響力。雖然也會產生拖累彼此的窘境,例如97年亞洲金融危機,乃導因於泰銖改為浮動匯率,造成幣值大跌,連帶相鄰各國也受到牽連。然而,凡事有弊亦有利,東協(ASEAN)的整合給東協成員國帶來的經貿發展遠大於弊。

中國崛起以後,整個東亞國家和中國的政經關係可謂與日俱增。19972月,中共和東協之間成立「東協中國聯合合作委員會」(ASEAN-ChinaJoint Cooperation Committee)東亞金融危機,中國大陸捐助10億美元參IMF對泰國的貸款、提供40~60億美元參與IMF的紓困計畫以及承諾人民幣不貶值;200010月,朱鎔基表示願與東協國家簽署FTA200111月雙方即簽署「東協與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」(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between ASEAN and China) 20012月,中共號召東亞與澳紐地區的產官學界,組成「博鰲亞洲論壇」,6月,「上海五國會議」改稱「上海合作會議」;200310月,中共與東協與發表「和平與繁榮戰略夥伴共同宣言」,希望加速FTA的談判。上述明顯地看出亞洲的政經核心朝中國圍繞。除此之外,中國大陸與中亞和俄羅斯之間互動的更為頻繁自不在話下。台灣,如果反對與中國的互動,相當程度的就是反對了自己與亞洲和世界的互動。當世界進展到以各大政治經濟陣營(東協+3、北美自由貿易區、歐盟、非盟和巴西南美)做為的21世紀的政經運作模式,台灣不可能加入歐盟、北美自由貿易區、非盟和巴西南美,似乎只有當前世界上最為熱絡的亞洲經濟體制可以選擇,自然必須和中國進行建設性的互動。的確,世界上也有排拒中國的聲浪,但筆者以為,排拒中國無所謂,但要思考,台灣是否能獨外於中國而獲得繁榮與發展?若不行,討厭也得要合作,合作就不得不以合作對象的情況做思考。美國即此,他會喜歡中國嗎?不!但美國必須與中國交好,二十一世紀裡,沒有人能自外於中國。台灣的政策自然以台灣的利益為優先考量,所以在大陸政策中不斷強調「台灣優先」。然而,若只要到中國賺錢而在政策上盡以民粹、偏執煽動的情緒對付之,豈不是自相矛盾或別有用心?政治就是協商與妥協,對立不算政治,那是一種沒意義的挑釁。ECFA是在符合國際現實的情況下,讓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建設性互動,是讓台灣與東協的核心建立起正式關係的途徑,讓台灣不只在亞洲,更是強化台灣在世界經濟競爭的機會

3 則留言: